《环球时报》英文版重点关注花园村
《环球时报》英文版重点关注花园村
2月24日,《环球时报》英文版第八、九连版刊发记者黄兰岚采写的题为《赋能乡村发展 更多中国村支书借助互联网推动乡村发展并走红》的深度报道文章。
文章开篇以花园联合党委书记、花园村党委书记、花园集团董事长邵钦祥在工作中说到“我们要把花园村建设成世界上最富裕、最美丽的村庄之一。”为引题,道出“《环球时报》最近采访了几位来自中国各地的村支书,他们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线下都有一定的知名度。尽管他们年龄和经历各异,但都努力将公众的关注转化为村庄发展的机遇,共同在一线书写着中国乡村振兴的美丽篇章。”
文章第一部分则以《打造“更美好的花园村”》为小标题,全面回顾了邵钦祥带领花园人实现从穷到富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花园人40多年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坚持不懈地创业创新,依靠高科技提升生产力,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且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做法。同时写道,邵钦祥通过花园村的实践,向全国许多前来取经的村党支部书记传授经验,建议他们学习经济学知识,真心实意地为村民服务,并引导村民更新观念,还表达了自己会继续前行,打造一个更美好的花园村。
全文翻译如下——
在今年春节假期前,邵钦祥在一次全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工作座谈会上,分享了自己作为花园村党委书记,带领村子走向繁荣富裕的经验。
花园村是中国乡村振兴与繁荣最著名的范例之一,取得了众多非凡成就,获得了诸多赞誉。根据该村提供的数据,2024年,花园村实现营业收入786亿元(108亿美元),当地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8.2万元,超过了国内许多地区的城市居民收入水平。
据新华社报道,该村还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并被誉为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典范。
很难想象,这个现代化且繁荣的村庄曾经历过一段贫困时期。1978年,花园村的人均年收入仅87元,当地人住在简陋的土坯房里,村里甚至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
自1981年27岁时成为花园村党支部副书记以来,邵钦祥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引导村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他们在村里开办了一家蜡烛厂,这标志着当地村民从传统农业向工业化迈出了第一步。在邵钦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在农业之外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这使得上世纪90年代村里建起了几十家小工厂。
但邵钦祥对这种情况仍不满意。他意识到,花园村不能一直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需要向高科技产业转型。
上世纪90年代末,邵钦祥偶然发现维生素D3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于是决定购买相关技术。随后,经过多方努力,花园村的维生素D3产品畅销全球,使村子的收入大幅增长。
花园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村里曾经的小蜡烛厂已发展成为花园集团,这是一家高科技企业,2024年的营业收入达490亿元,同时花园村里还有3050家个私工商户。
邵钦祥告诉《环球时报》:“40多年的实践证明,坚定不移地发展实体经济,坚持不懈地创业创新,依靠高科技提升生产力,是我们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且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策略。”
邵钦祥在乡村振兴领域颇有名气。对于许多前来取经的村党支部书记,邵钦祥建议他们学习经济学知识,真心实意地为村民服务,并引导村民更新观念。邵钦祥说:“对我而言,我会继续前行,打造一个更美好的花园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