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机制 防源头 保“洁净”家园 ——花园村全面深入推进“扫黄打非”基层站点工作
花园村,地处浙江中部,隶属东阳市南马镇,是“农村现代化的榜样”。花园村原有农户183户,户籍人口496人,村域面积0.99平方公里。经过2004年和2017年两次并村后,常住人口达到6.5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4万人,流动人口超5万人,村域面积12平方公里。2018年,花园村实现营业收入546亿元,拥有个私工商户3508家,村民人均年收入12.6万元。
2016年7月1日,花园村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花园村也曾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中国十大名村等上百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创造了连续38年 “小事大事不出村,矛盾纠纷不上交,村民零上访”的新时代花园治理经验。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曾批示:花园经验值得总结和在基层借鉴。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在花园调研时指出:花园村没有一个公务员,没有一个吃皇粮,治理得这么好,值得学习总结。
近年来,在省委宣传部、金华市委宣传部、东阳市委宣传部以及南马镇党委的指导下,花园村以“扫黄打非”基层站点为支撑,以争创全国“扫黄打非”基层示范点为目标,按基层站点“八有”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周密计划,精心部署,积极推进基层站点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和打击,全面落实“扫黄打非”各项工作任务。如今,通过“扫黄打非”工作,花园村村风民风更正,百姓素质更高,进而更好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
花园村着力建立平台工作机制、宣传教育机制、巡查巡防机制、应急处置机制等,周密部署以保证“扫黄打非”工作深入花园百姓生活中。
一、建立平台工作机制,实现“扫黄打非”基层站点规范化。
自去年设立“扫黄打非”工作联络站以来,花园村成立了领导小组,设定了联络站办公场所,落实了工作人员,建立了责任分工制度、信息收集上报制度、协调联动制度、例会制度、举报奖励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八项工作制度并上墙,形成了“扫黄打非”和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建设,使“扫黄打非”工作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有影响、有成效。
二、建立宣传教育机制,实现“扫黄打非”舆论阵地全覆盖。
花园人过上了“人人住新房、户户是小康”的幸福生活,也十分重视精神文明阵地建设,做到统筹规划、整体布局、统一建设,为使“扫黄打非”宣传教育落到实处,创新形式宣传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与思想宣传阵地相结合。花园村充分利用善治广场、法治宣传长廊、《花园报》、“东阳花园村”微信公众号、花园集团网站、电子显示屏以及悬挂张贴宣传标语等,并通过进校园发放“护苗行动”进校园提倡书、进企业宣传“扫黄打非”知识、进小区讲解“扫黄打非”有关内容、进医院摆放“扫黄打非”宣传标牌、进景区设置“扫黄打非”宣传窗口等等,将“扫黄打非”宣传教育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确保“扫黄打非”宣传阵地全覆盖,“扫黄打非”宣传教育不留死角。
二是与基层党组织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相结合。花园村党委把推动“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作为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在花园党群服务中心、花园便民服务中心、中国农村博物馆、花园村史馆等人员集中场所增加“扫黄打非”宣传内容。
三是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花园村积极发挥“扫黄打非”扫除文化垃圾的作用,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驾护航,增强“扫黄打非”工作的感召力、凝聚力。
四是与基层综治工作相结合。花园村将“扫黄打非”工作全面纳入网格化管理,实现无死角、全覆盖,在村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等工作中充分体现“扫黄打非”工作要求,实现维护意识形态安全与平安建设工作联动联治。
五是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相结合。花园村有效依托并充分利用文化馆(站)、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推进“扫黄打非”工作,在全民阅读、全民普法、全民健身以及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广播电视节目收听收看等公共文化服务中宣传“扫黄打非”工作,还依托花园艺术团以文艺演出的形式进行宣传。
三、建立巡查巡防机制,实现“扫黄打非”持续严打高态势。
为将“扫黄打非”工作落到实处,花园村结合村实际着力打造好、发挥好三支队伍的作用:
一支全科网格员队伍。以小区为网格单元,全村划分为19个网格,每个网格设1名全科网格长、1名全科网格指导员、1名专职全科网格员。明确网格员的职责,做到了“村务民情无所不知,服务乡里无处不在”。
一支治安联防巡查队伍。在监控全覆盖基础上,实现应急力量全覆盖,建立了一支近300人的巡查员队伍,执行社会治安巡逻任务,并与综合信息指挥中心进行实时连线,实现“人防上有全科网格,技术上有雪亮工程”,提升了“扫黄打非”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一支群众和志愿者队伍。主要包括“扫黄打非”监督员、信息员,以及“扫黄打非”志愿者,建立“扫黄打非”队伍培训机制,每年对专兼职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指导,还将“扫黄打非”工作内容纳入其他相关业务培训中,实现联培联训。
花园村在日常工作中,施行由村干部担任联络站负责人,各小区负责人、全科网格员、治安联防巡查员、信息员担负监管的工作机制。与此同时,为加强公园、广场、市场、集市、校园周边、街道等区域的日常巡查,19个小区都组建了信息员队伍、监督员队伍、青年志愿者队伍,实现网格化管理,以“日常巡查无死角,扫黄打非无盲点”的要求对待工作的落实,特别是对辖区内是否有非法出版物公开摆卖、是否有非法出版物储藏、是否有地下窝点非法印刷以及网吧内是否有有害网络信息传播等四个领域进行着重巡查,对巡查情况进行每日记录,情节严重的由联络站向镇里报告,并及时依法依规处理。
四、建立应急处置机制,实现“扫黄打非”问题及时得解决。
多年来,花园村在社会治理中,创造了“小事一天内解决,大事三天内解决”的工作机制,这给实现“扫黄打非”问题及时地解决提供了范本,并建立了符合自身需要的应急处置机制。
一是建立综合信息指挥中心,加强统一指挥和协调。花园村依托“雪亮工程”搭建公共视频监控网络和巡防网络,在充分整合现有视频监控资源的基础上,新建升级高清探头,统一联入全村公共视频监控系统,每天安排两名工作人员24小时坐岗值班。如今,花园村全村共建成视频探头3200余个,做到村里治安复杂区域、交通进出口及案件高发地段(部位)全覆盖。
二是提高快速应急反应,及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如在去年的市场巡查中,有2起涉及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情况,联络站向镇里报告,配合镇里有关部门对涉事网吧负责人进行思想教育和罚款处理,起到了警示和震慑作用;今年花园村联防队员在巡查中发现一起散发低俗广告传单,当场予以收缴。
三是积极做好转化工作,不留后遗症。对有损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潮、行为和活动,花园村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及时应对,消解在局部,防止问题升级、蔓延。
目前,花园村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花园村将一如既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给老百姓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文化环境,把“扫黄打非”工作作为村庄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上级工作部署以及文件要求,始终保持警惕、常抓不懈,切实抓好“扫黄打非”工作全面落实,把“扫黄打非”工作成功经验转化为乡村治理成果,不断丰富新时代“花园治理经验”,把花园村打造成为新时代美丽乡村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