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人的美好生活 ——东阳花园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纪事
花园人的美好生活
——东阳花园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纪事
《浙江日报》记者王庆丽本报记者王江红
从一个普通小村到“中国十大名村”,东阳市花园村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探索出一条“以工强村、以商兴村、共同富裕、全面小康”的城乡一体化之路,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 ——题记
东阳花园村,名字里有个“村”,看上去更像一座城。
在这里,双向四车道的主干道四通八达,红绿灯一路闪烁;人们足不出村,便可以到商场购物,到电影院看大片,到游乐园坐摩天轮;以花园集团为核心,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基础材料、机械制造、红木家具等产业兴旺,吸引3400多家个私工商户进驻。
但花园村确实是一个村,这里有星级酒店,也有农家小院;有金融、商贸、物流业,也有生态农业、乡村旅游;有4681户普通村民,也有5万多名企业高管、外来务工经商者……人们和谐相处,共享农村现代化带来的福利。
在花园人看来,城乡一体化发展,不仅是把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更要鼓励和引导一部分有基础、有实力的村,承担起城镇的基本功能,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以人为核心就地实现城镇化,这是花园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抓手,也是他们美好生活的源泉。
新农村的气象
科学规划,推动就地城镇化
夏日时节,走进花园村,见到的是比骄阳更火热的建设场景。
西北方,渼陂下小区的大片土地已平整,3000多亩现代农业新园区已见雏形;中部,3.5公里长的红木长廊商业街建设过半,串联起南山、西田、柳塘、环龙4个小区,还将建红木家具配套市场、仿古家具市场、花园红木家具国际物流中心,实现红木全产业链升级发展;东南方,西山坞、南城、青龙3个小区正在实施整体搬迁……
村庄的新气象,源于村里去年发生的一件大事:与周边9个村合并,并进行重新规划和统一利用。
这是花园村的第二次区划调整。而每一次调整,对它来说都是一次就地城镇化之路。
花园村曾是一个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00人的小村。为拓展发展空间,2004年底,东阳市调整行政区划,将花园村与周边9个村合并,面积增至5平方公里。
近年来,产业的快速发展让花园村的发展空间再度面临饱和。2016年,全村实现营业收入461亿元,仅个私工商户就有2800多家,但区域狭小、土地稀缺等资源限制也日渐突显,村庄发展遇到瓶颈。为进一步做强中心村,更好地发挥花园村对周边村庄的辐射带动作用,2017年3月,周边9个村再次并入,使花园村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人口逾6.5万人。
不断扩张的村庄“版图”,缔造出一个经济发达、人口聚集的“超级大村”,推动花园村走出独具特色的就地城镇化之路。
并村,往往意味着村庄的迁移或重建。为此,花园村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将城乡统筹的思路贯穿始终,重构村庄人居环境及产业布局。
第一次并村不久,花园村便制订总体规划方案,把原来的10个行政村改称为小区,将村域划分为三产服务区、旅游休闲区、平安居住区、高科技工业区进行规划建设;第二轮并村启动以来,花园村又按照一二三产和村民住宅划分区块,重新编制村庄总体规划。在这个过程中,全村各种资源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中心村功能日趋完善。
在城镇化过程中,花园村始终尊重村民意愿,推进新农村建设。“去年新并入的南城小区人口较少、‘赤膊房’遍地,适宜用整村迁移的方式改造;渼陂下小区原本的农业基础就比较好,耕地资源丰富,所以我们把它定位为现代农业园区,村民住房统一建造成古色古香的浙派民居式样。”村党委副书记郭进武介绍,不管采用哪种改造方式,村两委都充分征询村民意见,直到达成一致意见。
对村民来说,花园村就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大花园。
花园人的底气
以工促农,乡村注入新动能
花园红木家具城,是全球最大的红木家具专业市场之一。
每天,都有数千件红木家具从这里发往世界各地,新开业的大师艺术作品街,更是汇聚了众多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力作。在这里经营近10年的鸿丰家具店店主邵清君感慨:“当年返乡创业做红木生意,这条路选对了!”
今年48岁的邵清君,曾南下广东打工,10年前回乡开始产销红木家具,那时正好迎来花园村红木产业发展的契机。他的经历,也折射出花园村城镇化发展的主线:以工促农,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
“建设新农村,仅靠农业和农村内部的力量和资源远远不够。”在村党委书记、花园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邵钦祥看来,花园村的城镇化,不能就农业发展农业、就农村发展农村,还要依靠工业的带动、城市的支持、国家的扶持和市场的驱动。
发达的工业,是花园村就地城镇化的底气所在。从最早的蜡烛厂、服装厂,到做大红木产业,再到如今拥有全球最大的维生素D3生产企业、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花园集团带动下,花园村的工业产业涉及生物医药、新型材料、基础材料、红木家具等,还诞生了首家上市公司“花园生物”,商贸、金融、旅游业齐头并进,去年营业收入超过520亿元。
无论二三产业如何发展,花园人始终明确一条:这一切,最终是为了反哺农业农村,让城乡一体化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行走在村中,只见马路纵横交错,别墅排列有序,医院、学院、银行、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近年来,花园集团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建设民生项目,“十三五”期间还计划投资15亿元建设养老机构;总投资额达2.6亿元的省级农村综合改革集成示范区建设试点项目有序推进……工业利润对于“三农”的持续投入,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创业机会。
眼下,邵清君的父亲和弟媳在花园集团就业,弟弟在他的家具厂上班,妻子在家具城经营店铺,一家人把土地全部流转给村集体,每年有稳定的收入,过上了美好生活。2017年,花园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12万元。
更美好的生活
共建共享,让人们梦想成真
花园村的夏夜,总有别样的精彩。
晚7时许,在热闹的花园商业中心,25岁的村民卢南朋来到5楼健身房准备开始动感单车锻炼,35岁的村民厉燕子带着孩子走进了附近的一家音乐培训机构。不远处的吉祥湖畔,人们正在欣赏灯光斑斓的音乐喷泉。
“城里有的,我们农村也有!”强烈的自豪感,洋溢在花园人脸上。
近年来,花园村通过创办市场和企业,获得丰厚的租金和物业收入,为村集体推动村庄发展、改善村民生活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仅去年,花园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福利的资金就达1.3亿多元,“村里人”的福利待遇和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丝毫不输于城里人。
在花园村,每位村民都享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地农民保险、农房改造补贴、数字电视费等30多项福利政策;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可领两千元到1万元不等的高龄补贴;大学生享有每年1万元到5万元不等的回乡创业基金,困难户可申请扶困补贴,村民看病自费部分还可向村里报销一半。去年秋季开始招生的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东阳花园外国语学校,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的16年一贯制双语教学,不仅可为本村村民提供入学优惠,还吸引了周边乡镇及东阳市区的居民前来报考。
与此同时,村庄的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不断提升。
位于村委会一楼的便民服务中心,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办理9类164个事项,连交通违法处理都能在村里办理,不断深化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了村民们的获得感;在村庄的各个公共空间,3200余个全天候运转的监控探头,给全村人带来了安全感;有着200多名员工的综合治理办公室,下设保卫部、调解委、外来人员管理小组等机构,及时处置突发事件和矛盾纠纷……
“通过完善的体系和专业机构,让乡村有序运转,最终实现了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美好生活。”这样的治村之道,如今在花园村已达成共识。
(刊于2018年6月5日《浙江日报》一版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