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是婺源第一产业,民宿已经成为婺源旅游的又一靓丽IP。婺源大力推动旅游业转型和乡村振兴,牢牢抓住国内民宿产业发展机遇,突出古宅民宿特色,加快推进民宿产业规模化、差异化、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因为一处古宅民宿来到婺源,爱上婺源,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今年以来,到婺源参观体验民宿的游客达100万人次,人均停留2.5天,实现综合收入13亿元,间接带动就业2万人。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明确定位,扬优成势发展。婺源,因生态而优美、因文化而生动,因旅游而驰名,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古村、古建、古树遍布乡野,百年以上古建筑4000幢,是全国最大的古村落群。随着时间推移,古民居面临年久失修、濒临坍塌的境况。2011年,婺源县委、县政府依托古村落资源优势,确立了差异化发展古宅民宿思路,让文化和旅游深度结合起来。从引进外地资本开发的首家古宅民宿“九思堂”开始,发展到现在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古宅民宿90多家,百幢以上的民宿集群2处。民宿产业既为婺源旅游注入了鲜活力量,又使古建筑焕发了青春,有力保护了婺源传统民居文化。 筑巢引凤,形成产业集聚。全力搭平台、做服务、造氛围,推动民宿产业规模化和集聚化发展。一是在项目上倾斜。在全县秀美乡村建设和涉农资金项目安排上,优先建设民宿发展集聚村的基础设施,打造了历史文化名村虹关村、思溪延村、“市民农庄”马家村、“摄影村”漳村、“进士村”严田村等一大批免费景点,为后续民宿产业集聚提供了平台、拓展了空间。二是在资金上扶持。制定了《民宿产业扶持办法》,每年安排2000万元,用以奖励和扶持民宿产业。安排2亿元“旅游信贷通”,拓宽民宿融资渠道。三是在营销上协同。制作完成了婺源民宿地图,通过婺源旅游各大网络平台,推出“每日美宿”栏目,提升外界关注度,打响“婺源民宿”整体品牌,引领了江西民宿发展。 规范提升,打造民宿样板。按照“高端民宿做靓、中端民宿做强、低端民宿提标”的思路,积极引导全县民宿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一是成立行业协会。编制了《婺源民宿标准》,成立了全县性民宿协会,民宿发展步入了规范有序的快车道。二是鼓励差异化发展。积极发展各种层次的民宿,造就了各有千秋、各具特色的民宿类型。比如:以“九思堂”为代表的古宅度假型,以“从前山居”为代表的精品小筑型,以“青黎别院”为代表的大众民宿型,以“土墙部落”为代表的乡间野趣型,以“厚塘庄园”为代表的徽文化生活体验型和以“正经堂”为代表的洋民宿。三是破解发展瓶颈。组建民宿工作专门机构,着力破解古宅民宿发展瓶颈。出台《民宿特种行业许可实施办法》《民宿许可证办理流程》等地方性准入标准和管理制度,在江西省率先推行民宿规范经营许可证,民宿产业真正实现了有证经营,规范管理。 释放活力,促进乡村振兴。民宿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幸福美好的生活,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一是带动村民致富。婺源民宿大多租用或购买古宅、空闲房经营,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和农副产品销售,增加了群众收入。以花田溪民宿为例,项目建成后,直接带动村民就业50人,间接带动就业200人,近3年为村里创收200万元以上。二是推动旅游转型。随着婺源迈入“高铁时代”,传统的观光游面临重大挑战。婺源乡村民宿的兴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游客的出游方式。“住一天是观光游、住一个星期是度假游、住一个月是养生游”,有力促进了婺源乡村旅游向休闲、度假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