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区(街区)为主体的社区是城市的基本单元,是我们每个人的家园,也是城市品质发展水平的标志。 粗放型“摊大饼”城市空间资源利用模式,使得大城市病愈演愈烈。如何遏制城市空间的无序蔓延、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国际上,TOD(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模式渐渐成为一种主流。 纵然你不是城市规划从业者,一个旅行者对TOD也一定不陌生——在公共交通站点周围营造良好的步行环境,并在其内融合居住、商业、办公、公共活动空间以及公共服务等城市功能,使区域内的居民无论使用步行、自行车、小汽车,都能方便地出行。 如果在东京旅行,短短的4至5天行程里,如何玩转银座、涩谷、秋叶原及六本木这几大打卡圣地?跟着TOD走,这就是东京旅行最实用的方法论。地铁出行,就能抵达每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目的地。TOD,成为我们进入城市、享受城市的新方式。 “从依河发展围绕‘埠头’聚居,到公路时代沿车站而建,再到轨道交通时代依交通枢纽站场而聚,始终是人类利用空间的一种先进思想。”柴贤龙说。 受交通与城市化关系认识水平限制,以及经济条件等制约,我省TOD实践与国际先进城市相比存在差距。“现行以政府主导确定的容积率、日照间距、限高等空间资源配置约束制度,与现代技术条件下的TOD开发实践要求,存在着矛盾。”柴贤龙分析道。 未来社区的营造将带来一股新风。我省社区空间开发,未来都将导入到基于道路公交集散或轨道交通站点的TOD模式或半TOD模式,创新社区空间开发新制度已成当务之急。 深圳在这一方面开展的突破性创新,给我省未来社区考察组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久前的一次调研中,考察组走访了深圳大冲村、水围村等先进空间资源利用案例。今年初,深圳市政府出台了《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对建筑密度分区、混合用地容积率计算、居住地块容积率,取消商服用地和工业用地的容积率上限。 在一份报告中,未来社区课题组建议,我省未来社区建设中,要创新推广“大疏大密”布局模式。探索“地铁+社区”模式,形成围绕轨道站点的“大密”建筑格局,开发强度向外梯度递减,站点周边高强度混合式多功能开发。此外,要打破空间开发旧制度思维定势,推进地上地下综合立体开发。 记者注意到,未来社区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方案对此亦有明确安排。省发改委副主任杜旭亮表示,未来社区以实现建设运营资金总体平衡为指向,在交通和环境容量允许的前提下,通过改革城市核心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平衡原权利人、公众、市场等多方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