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规模很大、地势很高的乡村绿地,居民们可以在这里相聚并一起锻炼、聊天或照料社区农场。 丰富的植被吸引了诸多蝴蝶、蜻蜓和小鸟等野生动物的来访,形成的具有垂直多样性和连续水平性的郁郁葱葱的树冠创造了低温小气候条件,消散了城市热岛效应…… 能想象吗?这里描述的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城市社区——新加坡海军部社区,它被视作现代社区营造的一个典范之作。 “建设个性化、泛在化绿色公共空间,依托阳台绿槽、社区公园、屋顶花园等,提高立体复合绿化率,完善配备服务设施,打造艺术与风貌交融的未来建筑场景。”未来社区建设方案中的这一表述,新加坡海军部社区可以算作一个现实范本。 柴贤龙说,这样的设计最终目标是恢复我们与自然的联系,而不是采用新的方法来设计建筑环境。“关爱自然和关注我们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让人与自然真正的做到和谐统一。” 目前新加坡实施的“居者有其屋”计划、日本的“5.0社会”等都是未来社区的概念。我省未来社区课题组研究人员提出,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集成建筑、能源、宜居环境营造等环节系统创新,力争实现未来社区二氧化碳“零排放”。 浙江的未来社区建设,鼓励推进低碳化建筑的设计和覆盖。比如,未来建筑场景建设中提及,“促进空间集约利用和功能集成,探索弹性功能组合空间模式。” 何谓“弹性功能组合空间”?一个通俗的说法是,房屋中的“变形金刚”——房子可以像汽车一样,被源源不断地批量制造出来。一个来自多伦多未来社区营造的案例或许可以让我们对此有更直观的认识。 在当地未来社区的规划中,设计了一批新型的Loft建筑。它们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的快速变化对功能和空间进行变更,比如居住、零售、制造、办公、医疗、停车等。房子可随心所欲地根据不同需要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不仅仅局限于功能上的改变,也可以是空间分隔的改变。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设计机构为Loft建筑设计了一批标准单元,可以重复使用。这将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比起传统方式,能够让建筑物的建造、翻新和拆除降低接近30%的碳排放。 “生态化理念与技术正日益深入渗透到建筑领域中,以实现人类居住环境的舒适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未来社区建设必须正视这一发展潮流,最大程度实现社区建筑的低碳化甚至零碳化。”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研究员钟其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