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艺苑
3  
乡村路的时光之旅
照“镜子”
儿时的“家务”暑假
夏雨情思
秋千上的童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花园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7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乡村路的时光之旅
2019-07-05

    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从村庄到学校,十来分钟的路程,走的是一条通往106国道的沙土路,宽一米有余。路上有一道三、四十米长的木桥,走上去,嘎吱嘎吱作响,颤颤悠悠惊人。但桥下流水清幽,水中还有一些长着红翅的小鱼儿,扒在桥上往水里看,别有趣味。只是,这座桥,一发大水,木桥墩就会被冲垮。桥一垮,上学就成问题了。

    沿路有一条灌溉用的沟渠,水中有小鱼小虾,沟渠石缝中、草丛里,时有小爬行动物出没,蝴蝶、蜻蜓等总是随季节而飞而动。可以说,路上的时光,充满了忧患也充满了烂漫童趣。那时,这条路在我们眼里,就是一条宽阔的路。

    犹记得上小学时一到星期天或寒暑假,我就与兄长一道忙着随父亲打石方铺公路。那时候,我们总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带上角锄、钉耙、铁锤、撮箕、扁担等,在村前小河的沙州里翻找石头,用大、小铁锤敲打,碎成核桃大小后,耙入撮箕,挑到公路上,码成梯形石方,让工作人员来测量。这样,一家人每天一共可以挣上几毛钱,用于购置灯油、酱油、食盐,交学费,买些小人书等等。日复一日,这活虽然又累又苦,但毕竟是个经济来源。我最初对路有感觉、有感情,就是从跟随父亲打石铺路挣些零用钱这段经历开始的。

    另有一条路,是从村庄通往白羊山的。白羊山虽无奇峰险隘,却不失俊俏秀美。站在家门口,就可望见它逶迤连绵的身影。蓝天白云下,它的清朗可以入怀;风生雾起时,它的姿容如梦似幻。山脚下有幽蓝醉人、碧波荡漾的红石水库,库水流入红石河,像一条飘动的裙带,驿动着飒飒生机。

    七十年代中期,我祖父辞世。按照他生前的意愿,父亲将他安葬在白羊山脚下一处叫蜡烛尖的山头上,蜡烛尖下面的村落就叫菖蒲坑。因为路途不近,出殡时,父亲请了两班柩夫轮换着抬柩,还备了粗实的拉绳,请了伙夫挑着炊具食材跟着。全村男女老少两百多人,只要有些脚力,都站在了送行的行列中。中途,有一处山路逼仄,棺柩无法通过,只能从一处足有四、五百米的坡地上攀插上去。大家伙一合计,将粗实的拉绳系在棺柩上,一部分人在柩夫身前身后护柩,一部分人在前头拉着绳索,齐心协力,才将棺柩归置到了可以行走的山路上。歇下来,全村人用过餐,开始了下一段艰难的路程。那份浓重的乡情,只要你经历过,是不可能忘怀的。

    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路变了,白羊山上的庄稼虽然减少了,但果园却在不断地扩大,只长茅草的地方全部栽上了果树。山路也随之被挖掘机拓宽,虽然还是砂石黄土路,不能算是坦途,但也算是通途了。果农们足以用交通工具将水果从这儿运出山外销售。

    于我而言,这以后,年年岁岁清明时节回家,赶晴和的日子上山祭拜,不会再为难走的山路而困扰犯难了,这样的时候,我的内心变得沉实、安然而祥和。

    进入二十一世纪,生活日新月异,一切都在不断地更新升级,这条乡村道路也纳入了公路改造规划。几年后,这条路变成了厚实的水泥路,险峻的地方除了埋上了结实的水泥墩子,还加了如高速公路上那样的绿色护栏,摩托车、小汽车在路上自如地穿梭,打破了以往固有的清静。

    可以说,在几十年的时光旅程中,白羊山脚下的这条乡村道路,是一条萦绕在我心头的路,一条蜿蜒在我生命中的路,一条洒满亲情乡情的路,更是一条被新时代赋予了发展使命的路。

    (程应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花园报 艺苑 00004 乡村路的时光之旅 2019-7-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