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 绿净春深不染衣 风雨壮歌七十载,万里江山旧颜改。新中国七十华诞之际,回首往事,令我感叹不已的有很多,其中,染衣服的事就感触颇深。以往,它的使用频率极高,经常挂在人们的嘴边,并付诸实施。路上两个女人见了,问:“二嫂哪里去?”答曰:“买染料,染衣服。”到了星期天,在大杂院,王婶问:“李妈忙什么呢?”回曰:“染衣服。”这就是往日生活中的一幕。 改革开放前,城里的主力军是工人,工人要穿工作服,那时节,城里最流行的服装就是工作服。穿工作服不但风光,也时尚。这工作服不仅男人穿,女人也穿;且是老者穿,少者也穿。工作服的面料不是劳动布的,就是混纺的,再不就是帆布的。但时间一长就要褪色,难看还易脏。那怎么办?那就是染。 染衣服要染料,化工商店有专卖。那时化工商店哪个城市都有,犹如春天的蒲公英,遍地开花。化工商店不仅卖油漆,也卖桐油、石膏、稀释剂,更有大量的染料卖。这些染料有红的、绿的、紫的、黑的、藏青的,什么颜色都有。那染料都是小包装,跟烟盒差不多。一包包染料都摆放在柜架的醒目之处,为了方便顾客购买。那时人们常用的染料,就黑的跟藏青的两种。不仅因为工作服是这两种颜色,就连平日男女老少的外衣,也大都是这两种色彩。说得好听点,就叫时代流行色。 染衣服不难,但要遵循章法。在“忽闪忽闪”的煤油灯下,先将铁锅放入凉水,再投放染料,搅拌均匀。待水烧开,把衣服缓缓地放入锅中。有的人在染衣的时候,还要放点盐,大概是一勺的量。放盐的目的是提高染料的附着力,再者颜色光鲜。染衣服还有两个关键所在:一是衣服在染之前,先要洗净,还要浸湿;再者,衣服下到锅里,还需用棍棒或是炉鈎经常翻动,使其受色均匀,这样染出的衣服不仅色彩均匀漂亮,而且经久耐穿。衣服染好了,用清水汰净,晒干便成。染后的衣服跟新的没有两样,心里充满了自信。 弹指一挥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绿净春深”,国家日益富强,人民日益富足。现如今,“绿净春深好染衣”早已变成“绿净春深不染衣”了,中国人一个个都容光焕发、意气飞扬。就穿衣来说,人们讲究流行款式,追求新潮衣料,考究时尚色彩。通常衣服还未穿旧,只因款式落伍,衣料守旧,色彩过时,便“退居二线”。尤其是一些年轻新潮爱美的女性,购买新衣的频次,简直比翻月历牌的速度还要快,其淘汰率更是可想而知了。对待旧衣,生活中一些颇有爱心的人士,则将这些衣服洗净、叠好并包裹起来,送到旧衣物收集箱,让爱心传递给更多人。 在我提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在空调的习习凉风里,在壁柜眼花缭乱的新衣间,宋代词人贺铸那首《钓船归·绿净春深好染衣》始终在我脑海浮现。仔细想了想,就像歌曲里深情唱出的那样,促使我记住的,其实就是对伟大祖国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 (李美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