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艺苍
3  
古诗词里过“冬至”
邂逅老食堂
竹炉与提壶
冬日银杏树
一张全家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花园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12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竹炉与提壶
2019-12-24

    岁月如歌

竹炉与提壶

    出生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小时候读书,一到冬天,都有过提着火笼上学的经历。这火笼,是内置一能盛炭火钵子的暖身用具,外围以竹篾编制而成,上有竹子做的提手,底部的构架足以固定炭钵,雅称竹炉。怕冷的人,有心抱炉取暖,此火炉最为适用、妥贴。

    苏东坡“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中的“竹炉”,在我看来,应该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孩子们上学用过的火笼。寒冷的冬天,清风拂面,就坡而居的苏东坡一手拎着火笼,一手提着茶壶,在松林竹浪间穿行,呼唤文朋诗友们来家中小聚,自是别有情趣。这竹炉不同于红泥小火炉,竹炉可以拎在手中,而红泥小火炉只能置于室内,且红泥小火炉是可“围”不可“抱”的。

    竹篾开口阔的竹炉,可以在炭火钵子上放上茶壶烹煮。我想,苏东坡拎在手中的竹炉,应该是一个竹篾开口较阔的竹炉。他之所以在松林竹浪间穿行,一是要呼朋唤友;二是要取山泉活水。不然,他又哪能吟出“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这样的诗句。

    竹炉风行,是由竹子自身的特性决定的。而且,在文人雅士眼里,竹子杆茎中空,直而有节,其性坚韧,虽弯不折,叶子四季常青,经冬不凋。正因如此,竹子寓有虚怀亮节、坚贞不移的品德,比之君子再恰当不过。竹炉也被人誉为“苦节君”,因其虽受火焰烤炙,仍以素有真心节操而自守。

    煮茶用提壶自是恰当不过。这提壶,大抵就是质地纯正的紫砂壶。一种天然稀有的泥沙,混合着陶艺师的思想情趣,在他们精巧的手中,变成了一把把匠心独运的有生命的千面作品。那是淳朴和美丽的媾和,是心思和浪漫的精塑,是祝愿和理想的寄托。

    “东坡提梁壶”就是因“提”而来。苏东坡晚年不得志,弃官来到蜀山,闲居在蜀山脚下的凤凰村。他爱吃茶且极讲究。吃茶之余,感到有一样东西美中不足,那就是所用的紫砂茶壶都太小。苏东坡想:我何不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一把大茶壶?于是,让书童买来上好的天青泥和几样必要的工具,开始动手制作。哪知看花容易做花难,几个月过去,还是一筹莫展。一天夜里,小书童提着灯笼送来点心,苏东坡手捧点心,眼睛却对着南瓜灯笼若有所动:我何不照南瓜灯笼的样子做一把茶壶?后来,灯笼壶做好了,又大又光滑,不好拿,得做个壶把。苏东坡暗自思忖:我这把茶壶是要用来煮茶的,火一烧,壶把就烧得乌漆抹黑,而且烫手。怎么办?他苦思不得,抬头见屋顶的大梁从这一头搭到那一头,两头都有木柱撑牢,灵机一动,就照屋梁的样子做了壶柄。经过几个月的精修细作,茶壶做成了。苏东坡非常满意,起名为“提梁壶”。

    “松风竹炉,提壶相呼”,一提壶,一杯茶,自成一番天地;南瓜提梁,壶中日月,活火煮茶,神游古今,更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只是,古人拥有的境界,在声色光电的今天,怕是不易得到了。 (程应峰)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花园报 艺苍 00004 竹炉与提壶 2019-12-2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