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感悟 天寒话“收藏”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人智慧的结晶。古人经过长期对自然、天象、物候的观察,总结出了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堪称世界上的一大奇迹,被世界气象界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中,反映气象变化的有12个,分别是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反映物候现象的有4个,分别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季节的有8个,分别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对于四季,古人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来划分的,“立”者,乃“竖起”,以此为界开始了的意思。 今年“立冬”是11月7号,漫漫长夜的冬季开始了,它是一年四季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就农事而言,农人已经做到“粮进仓、草归垛、种入土”,劳累一年的他们开始进入休闲期。秋收冬藏。从立冬开始,天气一天天变得寒冷,万物开始了忙碌的收藏,积攒能量以便度过寒冷的冬天。正所谓“冬,终也,万物收藏也。”阵雁南飞的途中,不忘中途停在瘦水河湾,嗉囊加满鱼虾;土拨鼠撅着屁股掘起田埂新土,把豆儿和花生往更深的洞穴搬运;野鸡没有囤积食物的习性,只是拼命地寻找食物啄食,把自己养得肥肥的、艳艳的…… 在乡下,人们开始收藏一些生活所需,比如把红薯和萝卜放到地窖里储藏,这样就不会因气温骤降而冻坏。红薯放进窖里后,表面会出现大量的水珠,人们称此现象为红薯“出汗”,出过汗的红薯会更加的甘甜。 冬季,蔬菜停止生长,但一日三餐少不了菜。在古代,每到冬季,人们就想到了用盐来腌制蔬菜以便于保存,这样就解决了蔬菜难以保存的问题。 立冬以后,母亲会把菜园里的青菜和大白菜运回家。去根后,待叶子失去一些水分,不再水灵的时候,母亲便开始腌菜了。母亲会腌菜在村里是出了名的,而且,菜的颜色纯正,味道好,不会出现“倒缸”的现象。有些家庭主妇,特别是刚过门的媳妇,腌制的咸菜会腐烂、变味、变质,导致辛辛苦苦腌渍的一缸菜不能食用,被迫弃之郊野,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倒缸”。母亲腌渍蔬菜的时候,一般会选择老缸,而且是专缸专用,不混用。 开始几天,母亲会隔三差五地把腌菜石从菜缸里搬出来,然后揉搓翻腾一下菜,再用腌菜石镇压住,让菜总是淹没在盐水之下。一到大雪封门,从菜缸里抓一把腌菜切碎,放点辣椒碎片,即便不放锅里炒,滴几滴香油拌一下,也是下饭的佳品。 冬季除了红薯入窖、腌制咸菜外,农人还会把一些瓜果蔬菜的种子和一些小杂粮很精贵地储藏起来。人们会缝制很多小布袋,用细线一拉便封口的那种,一布袋储藏同一类种子,悬挂于土墙上,既可防止潮湿,也可防止老鼠的偷吃。在收藏一些精贵且量少的小杂粮时,人们多半会把葫芦头颈部挖一个小方孔,掏去里面的葫芦瓤,再把掏空的葫芦放锅里煮沸,捞出晒干后,将头部钻孔,再穿细绳,这就是很好的储物仓。装满绿豆、红小豆、芝麻的葫芦头,将其口部封死,悬挂于房梁下,只待春节来临,包馒头馅子的原材料就有了。 “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寒冷的冬季,人们在饮食上也应该注意多补充热量,多运动,以适应秋冬转季期的不适,健康、幸福地度过寒冬。 (张新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