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火花 从失意中突围 有一个现象不知你注意到了没有:人们只有在失意的时候才会往自己的内心深处走,一直走到一种难以抵达的比较高的境界。 得意的时候,人们习惯往外张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人逢得意,恨不得全天下的人都可以分享你的快乐,恨不得世间万物也会与你同乐。春风荡漾,马蹄轻扬,花开正好,满月如盘,金樽斟满。如此良辰美景,完全是因为心中有得意之事,所以眼中的花月春风才如此美满。得意,是生命之舟驶入了开阔之境,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此时人的胸怀也豪迈起来,恨不得把整个世界都握在手掌之中。 可失意的时候,人们习惯向内收敛。欢乐的滋味要充分体会需要有人分享才行,而悲伤则要自行料理。谁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失落和沮丧?谁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的潦倒和落魄?我们习惯掩饰伤痕,这是人之常情。既然无法让别人分担失意,那么只有自己消化一切了。于是,我们学会了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如果说得意与热闹喧嚣是伴侣,那么失意与清冷孤单便是密友。得意的时候人容易自我膨胀,所以也容易流于肤浅;而失意的时候人冷静善于自省,所以逐渐走向思想的深刻。我们在失意的时候,会停下前行的脚步,默默审视心灵。我们与自己交锋,与自己对抗,进行着一场心灵的拉锯战。这个过程中,人慢慢学会了沉淀、分辨和醒悟,思想才会真正成熟和深邃起来。人往往如此,往外张扬的时候是用蛮力,向内收敛的时候是练内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失意是人生的必修课。 失意,是生命之舟误入了凶险之地,暗流汹涌,四面楚歌,除了自救别无选择。如何从失意中突围,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智慧。很多人处在失意中,就如同一只被缚的蚕一般,难以挣脱身上的茧。他们默默挣扎,默默深思,反复追问,一点点挣脱了失意带来的沮丧和悲伤。最终豁然开朗,于是绝地逢生,破茧而出,活出了人生的一番新天地。 比如高傲耿直的陶渊明,在污浊的官场屡屡失意。他叩问心灵,思索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找到自己的答案后,他说出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愤然离去,回归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李白也是一样,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然现实让人失望,不如驾白鹿访名山,随性而活,自在逍遥。人生在世,悲欢离合,失意事十之八九,谁也无法躲得过,索性把酒对月,一蓑烟雨任平生。还有国外的梭罗,也是在遭遇了事业不顺、恋爱受挫、亲人离世之后,独自来到瓦尔登湖开始隐居。他通过这样的方式疗愈伤痛,同时打开了人生的全新境界。他与自己对话,思索人类应该有的生存状态。隐居期间,他写下了不朽的《瓦尔登湖》。 当然,失意是一把双刃剑。有些人没有在失意中突围,反而在失意中沉沦,从此一蹶不振。命运总是让我们失意,而在失意中突围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王国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