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饼又称饼筒,是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食,在嵊州美食文化里有很重要的位置。吃春饼先要烙春饼皮,烙皮的方法是在小煤炉上置一口锅,抓起一团干稀适度、韧性极强的面筋,用手在锅上将其摊开。此刻,锅中的面膜边已起角,即可轻轻撕起,一张春饼就烙制而成。此饼白中透黄,酥脆味美。 春饼的馅,简单的有萝卜丝、粉丝、豆芽或笋丝,或是臭豆腐、猪头肉,吃时浇上蒜泥、辣酱等,吃起来香中带脆,有滋有味。春饼,这一春季的美食佳品,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而其制作过程中,对食材的选择和火候的把控,更是体现了人们对美食的追求和匠心独运。同样对各类饼也情有独钟,这些饼虽外表相似,却各自蕴含着独特的韵味。春饼,它虽与北方的煎饼果子颇为相像,但实则大相径庭。春饼的饼皮,以面粉、水和盐精心调制而成,经过盘上摊熟,变得既轻薄又酥脆。 把麦粉与水、盐充分混合并揉匀,之后在滚烫的“熬盘”上轻轻一抹面糊,随着面粉逐渐变熟,香脆的春饼便大功告成。品尝时,那松脆的口感令人陶醉。饼皮的微脆与内料的松软多汁相互映衬,蘸上甜面酱后更是美味无比。小时候最爱吃的是母亲做的春饼。香气扑鼻至今还是流连忘返,空暇时常常会想起。春饼在很多年前可是比较奢侈的食物,那时家境也一般,家里要供我们读书,还要建新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捉襟见肘。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母亲特意学会了做春饼的手艺。在我上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到村里的农贸市场,摆起了卖春饼的零时摊位。 母亲是个很勤快的农村妇女,她是个闲不住的人。庄稼活也是个好把手,也会勤俭持家,会做针线活。母亲没什么文化,可她却很好学,而且学什么会什么。为了经营春饼生意,她还特地到老师傅这里学了一个多星期技术,做手艺的父亲,当时还笑话母亲不是做小生意的料。但母亲还是学会了春饼制作的全套技术,并购置了设备。 自从母亲做了春饼生意,家里的日常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母亲说,做春饼先要把面粉拌匀,煤炉里的火不能太大,春饼越薄越好,既能充饥,又能当主食,由于技术与服务好,母亲的春饼摊,生意一直很好。每当放学我也总会到母亲的春饼摊去帮忙,等快收摊时,母亲也会给我做一个热气腾腾的春饼给我吃。 那时的春饼,虽然只要一两块一个,母亲却舍不得吃。她老是说:“你们在长身体,要增加营养,只要好好读书,以后有出息就好。”听到母亲这样说,我心里一阵酸楚。这或许就是真挚的母爱,她节衣缩食,为了就是让我们儿女吃饱穿暖。 现今,春饼在我们当地已成了特色的风味小吃。市区、集镇的商场、景点、小吃部,都有各种风味的春饼零售,不仅当地人喜欢吃,而且到嵊州旅游、观光的人群也特喜欢品尝这 物廉价优的美食。我去过很多地方,也吃过很多美味,家乡的春饼,特别是当年母亲做的春饼最难忘。(叶远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