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儿时的记忆里,到外婆家拜年的经历至今仍历历在目。从南马方向出发,没走多远,一片广袤的松树林便映入眼帘。每当微风拂过,千万棵松树仿佛奏响了一曲低沉的乐章,“沙沙”的声音在林间回荡,宛如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而前往花园村,这片松树林和两个巨大的坟墓是必经之路。狭窄的小路穿梭在坟茔之间,阴森而又寂静。每次走到这里,我都会感到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头顶,浑身的汗毛瞬间竖起,毛骨悚然之感油然而生,身体也不由自主地瑟瑟发抖。我总是紧紧攥着衣角,加快脚步,心中充满了恐惧与不安,只想尽快逃离这片令人胆寒的地方。终于走出松树林后,远远地便能看到外婆的身影。她静静地坐在村里一个池塘边的大石头上,那单薄的身影在空旷的村落中显得格外孤寂。然而,看似近在咫尺的距离,我却要花费起码半个小时才能走到外婆跟前。因为通往村子的小路蜿蜒曲折,崎岖不平,路面满是泥泞,仅能容一辆自行车勉强通过,连板车都难以行进。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摔倒在泥泞之中。这段漫长而艰难的路程,承载着我对亲人的思念,也见证了花园村曾经的落后与闭塞。 时光流转,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如温暖的希望之光,吹进了这个长期落后、饱受贫困折磨的小山村。改革的浪潮在中华大地涌动,也唤醒了花园村村民心中沉睡已久的渴望。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村里一群不甘贫穷、充满热血与激情的青年站了出来,邵钦祥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凭借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无畏的勇气,率先开办了服装厂。创业初期,困难重重,资金短缺、技术落后、设备简陋,但他从未有过丝毫退缩。白天,他在工厂里忙碌奔波,指导生产、解决问题;夜晚,他挑灯夜战,研究市场、规划发展。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服装厂逐渐走上正轨,产品从最初在周边地区销售,到逐渐走出东阳,走向全国,甚至远销海外。花园村也在这些创业者的带动下,迎来了发展的曙光,开始踏上了脱贫致富的征程。 二十年前,我带领单位人员参观花园村,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惊叹不已。曾经破旧不堪的草棚和红泥房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整齐排列、造型别致的小洋房。这些小洋房外观精美,内部设施齐全,丝毫不逊色于城市里的高档住宅。村里道路宽敞平坦,绿树成荫,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超市、学校、医院、文化广场等应有尽有。同事们漫步在花园村的街道上,无不赞不绝口,纷纷感叹:“这哪里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啊?简直比一个现代化城市还要齐全繁华!”花园村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强大力量,也见证了勤劳勇敢的花园村村民创造的奇迹。 如今,经过多年的发展,花园村已然成为了中国农村现代化的典范,被誉为“中国第一村”。站在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上,现代化的工厂鳞次栉比,机器的轰鸣声奏响着发展的乐章;五星级酒店坐落花园,以高品质的服务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村里的产业蓬勃发展,不仅有红木家具等传统优势产业,还积极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新兴产业,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格局。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房子,开上了舒适便捷的汽车,享受着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孩子们在现代化的国际学校里接受优质教育,老人们在环境优美的老年公寓安享晚年,整个村庄洋溢着幸福和谐的氛围。 回首花园村的发展历程,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邵钦祥。他就像花园村发展道路上的领航人,在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带领村民们披荆斩棘,一路前行。从创办蜡烛厂和服装厂开始,他不断探索创新,引领花园村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发展。他以超前的战略眼光,规划村庄的发展蓝图;以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村民谋福祉。可以说,没有邵钦祥,就没有花园村村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不仅改变了花园村的命运,更为中国广大农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在这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花园村的故事仍在继续书写。它如同一座闪耀的灯塔,照亮了中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激励着无数农村地区勇敢追逐梦想,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让我们共同感恩花园村致富的领航人邵钦祥,也祝愿花园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再创辉煌,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陈灵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