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方式

地址: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花园村花园大厦    邮编:322121

传真:0579—86270288

当前位置:首页>文章中心>花园新闻>坚持党建引领 着力打造乡村善治花园模式

坚持党建引领 着力打造乡村善治花园模式

发布时间:2019-08-28 点击数:8742

近年来,东阳市在学习推广“枫桥经验”基础上,着力打造以花园村为典型的乡村善治样本。花园村通过融合现代城市管理方式与传统乡村治理经验,探索出一套较为成熟的乡村治理机制,使全村实现了连续38多年“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出村、选举不拉票、村民零上访”,有力保障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花园村也因此成为农村基层构建和谐社会的典型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示范,并初步形成了新时期乡村治理的“花园经验”。2016年7月1日,花园村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该村还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上百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深化三治融合 着力打造法治花园

坚持法治为本。一直以来,花园村就是“九无”难见的诚信村、文明村、模范村。改革开放以来,花园村“能人治村”模式已经发挥得淋漓尽致,然而随着花园村人口不断增长,“能人治村”却面临着可持续的难题。因此,花园村与时俱进,积极探索从“能人治村”向“依法治村”转变,实现从“一人治村”到“群贤治村”,从“口头治村”到“规章治村”的变化。

为此,花园村通过广泛的民主讨论建立了一套治村规章制度,涵盖村务管理、党员管理、村民管理三大方面,村务管理包括“决策程序、议事规则、财务管理、村务公开、公共事务管理、联系群众、干部考核和日常管理”八项内容;党员管理包括“党员作用发挥、党员活动、外出党员管理、党费收缴、党员评议、党员考核”六项内容;村民管理主要是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这套治理制度也体现了原始的乡村治理向新时期城市化管理方式的转变。

坚持德治为先。几十年来,花园村以法治教育培训中心为阵地,因材施教地开展法治教育活动,坚持定期每季度上法律辅导课。同时,花园村还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法治宣传,在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上设立法治宣传板块,在《花园报》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上开辟法治专栏,通过花园图书馆,配置法律图书,免费对村民开放,让村民真正养成了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有效地提升了村民的整体素养。

花园村每年还都会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大讨论及组织“五好文明家庭评比”,推进文明村风、家风、民风的形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传递道德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引导村民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共享和谐社会所结出的硕果。

坚持自治为基。花园村坚持“五民主三公开”制度,制定了《村规民约》、《生态公约》、《村民道德公约》等,从生活起居、环境保护、道德养成等方面对村民进行全方位行为规范,提高了花园村民的自律、自治和自我保护能力。2004年和2017年,花园村通过两次“一村并九村”将18个村并入花园村,为解决新老村民利益划分、福利待遇等矛盾,花园村提出“并村先并心”的理念,制定了“一分五统”的管理办法。“一分”即村企分开,花园集团与花园村在政治和经济上相互独立。“五统”即财务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庄统一规划建设。从而打破了新老花园村民的隔阂和顾虑,使花园村真正融合成一个整体。

如今在花园,所有村干部都经过民主公开选举产生,村务实行严格的公开制度,凡涉及村庄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都由党委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协商决定。

强化防控体系 着力打造智慧花园

智能化监控。以“安全性、开放性、拓展性”为原则、“统一接入标准”为要求、“视频资源共享”为目标,在充分整合现有视频监控资源的基础上,新建升级高清探头,统一联入全村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并安排专门人员坐岗值班,确保及时发现问题隐患,统一调度有效处置。目前,花园村全村共建成视频探头3200余个,已经做到村里治安复杂区域、交通进出口及案件高发地段(部位)全覆盖。

花园村还充分运用“互联网+”社会综合治理新模式,搭建了综合治理管理平台。2017年7月,该村建成了东阳市第一个村级“四个平台”系统,实现了与市、镇数据连通、信息共享。整个信息系统中用APP进行信息收集、问题上报和事件爆料、移动办公,用微信公众号进行重点工作宣传、重要信息传播,实现群众互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集成化服务。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契机,运用“互联网+”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建立一个平台(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打造两支队伍(网格员队伍和专职代办员队伍)、完善三张网络(一个门户网、一个APP、一个微信公众号),将原来村级16项代办事项增加到164项,其中村级直接办理事项就达到57项。

同时,在花园村便民服务中心还设立了民政、计生、人力资源保障、户口管理、市场监管、林产品开证、供电、综合业务受理、法律咨询等九大窗口,实行“一站式”“集成化”服务,实现了“办事一般不出村”,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提升了村民群众对“最多跑一次”改革的获得感。

全域化管理。花园村建立了包括治保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小组、外来人员工作领导小组等在内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达到200多人。专门设置了法律事务部、政法办、人武部、消防队、法治学校等机构参与村务管理,其中拥有2名硕士、4名本科生的法律事务部全权负责村内各类争议纠纷案件的处理。同时,村里还制订了矛盾纠纷受理、调处、归档等一整套规范程序,规定村里普通矛盾纠纷一天内解决,重大矛盾三天内解决,所有纠纷必须半个月内办结的工作制度;此外还建立了案件回访机制,不断提高调处质量。

花园村还全面建立了医保、社保和养老保障体系,村民拥有31项福利:老年人有高龄补贴,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有创业基金,村民看病自费部分村里支付一半,村内开通免费公交车,村民实行上学16年免费教育制……老百姓安居乐业,自然矛盾纠纷就减少了。

优化治理模式 着力打造平安花园

推行“党建+”工作模式。“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花园村党委始终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坚决实行“奉献、公正、公平、公开”的办事原则,明确如果党员干部和普通村民发生矛盾,首先处理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党员干部从不计报酬、从不发工资,选举从不拉票,这也使花园村“两委”干部能够和群众处得像一家人似的。

两次并村后,花园村党委把原先花园村和18个新并入村的党员重新整合到下设的支部,实行“以老带新、强弱联带”,有效杜绝了党组织内部的徇私舞弊和拉帮结派现象,真正实现思想融合、班子融合、管理融合、资产融合、制度融合、目标融合。同时,花园村坚持“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工作理念,以专门成立的花园党校为阵地,每半个月开展一次党员学习,每个月开一次党员会议,还邀请专家、教授到花园村授课,实现了党建提档升级。

建立“网格+”工作队伍。花园村将全村划分为19个网格,设2名全科网格指导员、19名全科网格长和97名全科网格员,网格员队伍主要由各小区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同时,每个小区配备一名专职代办员,共计19名,全方位参与社会治理。

同时,花园村还设立村治专门事务机构,成立了花园村纪委、综治办、外来人口服务中心、志愿者服务队,定期开展协商共治和社会组织的专业化服务。在并村后,花园村还探索“村—小区”二级治理机制,将19个村改组为“小区”,在村党委统一领导下,小区分头进行日常管理,实现统一决策与分头执行的有机结合。

坚持“文化+”工作理念。精神富有、文化兴盛,才是乡村振兴之魂。花园村拥有博物馆、图书馆、村史馆、民俗馆、花园报、艺术团,编撰《花园村志》《花园村民读本》,传唱《花园之歌》,形成提振人心的“花园文化”,并且春风化雨般浸润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同时,花园村还将法治文化元素科学、美观的融入到村里的各个角落,通过在“一馆、一楼、一场、一院、一市、一池、一湖——即村史馆、法治大楼、法治文化广场、剧院、红木家具城市场、露天舞池、吉祥湖”中融入法治雕塑、法治长廊、法治名言警句、古今中外法治历史等法治元素,并用“法治一条街”将其串起来,形成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使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的熏陶,形成自学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三十多年来,东阳市花园村通过整合多种资源、协同多方主体,创新多元形式,实现了乡村“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的嬗变。花园村也一直秉持开放、融合、有序的社会治理理念,通过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进自治、法治和德治“三治融合”,探索出一条乡村有效治理之路,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善治新格局。花园村的治理经验,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村都市有效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