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家费孝通将“社区”定义为“共同的东西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可是,我们日常的城市生活,社区里遇到的却多是陌生人——现代城市社区邻里的隔阂和冷漠,是这个时代的通病。 未来社区,要进行的是一场关于“熟人社区”的探索。翻阅新近发布的《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九大场景构建的未来社区,未来邻里场景居首。“这反映出未来社区的人本化导向和人文精神内核。”未来社区课题组负责人柴贤龙认为,未来社区建设与传统社区相比,最大的亮点与区别在于以“人”为核心,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课题组研究了国内外诸多社区营造和运营的案例,比照着“合作居住”的概念,或许我们就更能理解未来社区以“人”为核心的理念—— 一个合作居住的社区生活,你可以认识好几十个邻居,生活上出现种种问题的时候,可以随时找到得力的帮手;在有事外出时,能够放心地将孩子和宠物交给邻居照料;邻里间可以共用很多共享设施,甚至共享汽车…… 公共房屋是社区的核心区域,在这里通常会有很大的公共厨房和餐厅、休闲设施、儿童娱乐设施、客厅、工作坊和洗衣房。人们每周都在这里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包括会议、聚餐等。因为需要一起来照料这些公共设施,居民们之间会渐渐形成合作、信任和支持的意识。 这也是浙江未来社区的样子。在设计者的思路里,未来社区里的居民,有世代躬耕垄亩的原住民,有迁居享受晚年的老人,也有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他们可能来自不同的省市,甚至是不同的国家。“这里有宽松的环境,和谐的氛围,她能包容各种家庭的日常生活。” 采访中,社区美学价值一再被提起。在未来邻里场景的构想中,一个重要任务是,突出社区即城市文化公园的定位,以城市乡愁记忆和社区历史文脉为基础……营造承载民俗节庆、文艺表演、亲子互动等活动的邻里交往空间。 一个地方的地标、历史和记忆,成为社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肌理,新加坡组屋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组屋是由新加坡建屋发展局承担建筑的公共房屋,始于上世纪60年代。在新加坡中部的女皇镇组屋区,是新加坡第一个卫星镇。2000年前后,女皇镇多个地标因为发展而被拆除让位。为了不使女皇镇在发展浪潮中失去旧时风韵,当地推出开放给公众参加的历史之旅,以及设立女皇镇文化遗产基金,要在日后设立博物馆…… 柴贤龙认为,浙江未来社区的营造,要尊重历史肌理和文脉传承,以共享空间美学价值建设为抓手,推进系统精细化设计,着力于社区居民“记得住过去、看得见未来”的美学地物塑造。 |